{{like_data.count}} 人觉得很赞
从“小众另类”到“日常腔调”的转型,从自媒体到电商再到线上线下联合的集合店,“一条”视频始终走在行业的前沿。每一步的转变都正逢其时,时代的浪潮推动“一条”视频的快速发展。
一条作为内容出身的团队是如何实现短视频变现?强调美学和调性的风格如何完美地贯彻到内容创业中?又是如何面对疫情期间给内容短视频带来的压力......带着这些疑惑,优视Talk Share邀请一条合伙人张晴,分享短视频内容的变现之路。
“一条”视频合伙人直播分享回顾▼
以上是本期Talk Share直播分享全程视频回顾,小编还为大家整理提炼了本期分享内容,让我们看看吧!
#01
一条的创业之路
一条的创始人徐沪生是原外滩画报总编,我是外摊画报的副总编。所以就是一个传统媒体人的创业历程。当时徐老师他在研究Youtube时发现年轻人都在玩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对于传统报刊杂志的关注度较少,于是我们决定开始创业。
我们说创业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蓝海。当时我们发现中产阶层的市场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觉得小而美的市场怎么能把它做大?当80%的人不看好的时候,也许它就是蓝海。那我们也非常幸运能碰到新中产的崛起。
创业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当时还没出现短视频导演的岗位,招来的很多人都是散兵游勇。刚创业时,对于具体要拍什么样的片子,我们完全没有头绪,大概闭门造车有100天时间。在这段期间每天都在延续“大方向确定—推翻”的循环。
我们研究了很多关于Youtube的选题风格,它的选题是非常接地气的,比如像辫子或者围巾的十种打法。这对于我们传统媒体人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想法。以往这么小的选题,在传统杂志中只能占到极小的篇章,但是在自媒体里可以是头条文章,其选题流量更是无法比拟的。我们最后确定了要做高质量、高影像风格的影片,并运用PGC机构模式来生产,至今一条制作的每一条片子都是我们自己拍出来。我觉得创业就是要不断的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比别人走的更远。
为什么会选择短视频的领域去尝试呢?很简单,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在外滩画报期间,我们做了将近10年关于生活方式的报道。包括了艺术、建筑设计、美食、音乐、电影等门类,也积累了一些各领域的行业资源。这也为一条视频的诞生培养了一批最优质的种子用户。在过去的3000条视频里,我们大概是拍摄了2500个人物,像顶尖大咖起码有五百个。这些丰富的人脉资源,为一条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媒体信任背书,也提升了一条的媒体权威度。
“一条”视频人物专访▲
从14年到17年的元旦,我们已经拍了1000多条片,然而并没有真正属于一条自己的宣传片。我们当时萌发了一个想法,把之前采访过的嘉宾制作成混剪的视频,通过嘉宾的话语来表达一条的价值理念,因此一条的宣传片就此诞生了。
“一条”视频宣传片▲
这条宣传片剪辑完之后,我们感触良多。从18人变成如今800号人的规模,说实话在过去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每天都是非常焦虑的。在自媒体行业,即便做到了行业老大,每天仍旧得跟几千万个微信号去竞争。这种如履薄冰的焦虑感是始终存在的。
#02
内容自媒体——是谁制造了生活美学
我们在2014年成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一条,当时的创作理念就是一天一条优质原创短视频。到了2015年12月份,我们又诞生了美食台的公众号。在过去的6年当中,我们在两个公众号一共拍了3000条原创的短视频。像视频配乐、后期剪辑等环节都是由我们独立完成的,这就是我们传统媒体人对原创理解。
视频的制作周期是漫长的。一条拍摄每一条视频平均要花费三周的时间。现在基本上都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甚至有的制作周期长达半年不止。当时视频的采访嘉宾经常去梅里雪山,联系不到本人,因此这样的选题是非常漫长的。可以说我们做的视频是与现在快速制作的价值观完全相反的。
我们拍摄三分钟视频的素材量平均是600个镜头,时间起码是要4~6小时。同时必须保证每一帧挑出来的画面都是杂志定格大片的质感。我们制作过最高的镜头量是1400个,这是一个新闻报道式的视频。讲述的是云南的热带雨林。当嘉宾讲到某片叶子形状时,你必须有相应的画面做支撑,这就要求制作团队在拍摄中把能拍的场景都拍全。但是我们在后期复盘时发现,这对团队的整个内耗非常大,因此后期也进行了很多的优化。
我们希望视频旁白是轻松自然的,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样的。一般三分钟的视频,以正常人的语速能说800个字,5分钟能说1000个字。究竟采用什么方式能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尝试过采访之后让嘉宾来念旁白,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嘉宾念的旁白非常流畅,声音完全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这是非常糟糕的。后来我们就与嘉宾放开来聊,当两个陌生的人面对面聊天,聊到两小时后就会进入非常松弛的状态。这时候他说的金句,或者是你做预设时都没想到的闪光点,对我们记者来说简直就像捡到宝藏一样。
创业两三年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选题的瓶颈期,好像该拍的人都拍完了,接下来要拍摄哪些人呢?我们对编剧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他们把心中所想的大胆写出来。正好有个编辑他在日本学的是摄影暗房,在实习工作期间最大的宏愿就是能碰到像木村拓哉、北野武、森山大道等这些厉害的人物。结果他在一条真的都做到了,他都拍摄到这些人物。对于一个年轻记者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满足感,这种力量会支撑他们继续不断的前进。老实说,像北野武这类格调非常高的选题,它永远不可能跟80%的流量相比。如果是你的公司是唯流量论的话,那这种选题肯定是不会去尝试的,那么长久下来可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大家认识一条可能都是因为《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这条片。我们就是运用很常规的模式拍摄建筑,深入浅出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建筑最高深的道理讲出来。这条视频在播出三天后迅速成为爆款,微信公众号增涨到5万粉丝。不少建筑、地产类型的客户都注意到一条。它成为了全中国最不孤独的图书馆,全中国的人都跑去那里朝圣。这个事件也给我们启发:好的内容就是最厉害的传播效应。
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
这些爆款视频的选题从何而来?其实是和大家的生活背景状态息息相关的。你要去研究什么样的内容是大家喜欢看的,而不是刻意去迎合你的用户。我们可以看到2014、15年的时候,随着大型建筑项目的产生,也涌现了蛮多的爆款选题,包括像《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就是地产项目的配套建筑。在16年开始,我们发现一个趋势就是年轻人愿意花钱去布置租来的房子。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精致的,他需要有生活的仪式感。我觉得生活美学在这几年是肉眼可见的得到提升。不管时代怎么改变,你要以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去寻找适合你的选题方向,爆款选题的大致概念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大家知道一条也有拍广告,我们曾为立邦拍摄过广告片。以往的油漆类广告,无非是通过before到after很直白的方式来呈现。那我们当时为立邦连续两年做了1.0和2.0版本的视频,讲述的是全球的彩色之旅。第一季的时候,彩色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说我们去摩洛哥,讲述一个法国人留在摩洛哥当地开民宿的故事;又或者是是讲述年轻人追随爱情留在希腊的故事。
《采色之旅:希腊浪漫蓝调》▲
到了2019年的2.0版本,做了更艺术性的升华。比如说在世界名画里找到颜色的灵感等。
《全球名画采色之旅》▲
通过这两个系列的片子,给立邦漆带来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大家对立邦漆全球彩色的概念深入人心。
#03
电商转型——保持审美调性的选品
谈到从内容媒体到转型做电商平台,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我们有几千万粉丝的庞大群体,他们有强烈的购物需求;二是我们开辟了很多品牌,全世界有太多好而不为人知的产品,但是他们找不到目标用户。那我们去找到他们,建立起用户和产品之间,互相找到彼此的平台。
在电商这块,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汇聚国内外优质小众设计类产品的买手平台。我们没有仓储,发货都是由品牌方完成的。但我们在选产品方面特别严格,还设立了专业的客服团队对接用户的需求。所以说一条做对了一件事,就是让用户和品牌互相找到对方,实现有效的链接。
我们的定位是做优质内容里最会做电商的,然后又是电商里最会做内容的。我们切入的是中国百分之二十的人群。因为我们是做内容电商的,如果全部的产品图片和文章描述都用供应商的,那么最终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跟一条达成合作的品牌,它的图片和细节的描述都必须经过仔细审核。平台上每一样产品都是我们自己拍摄的,并把产品使用感受和改进的内容通过文字的方式来呈现。做电商的平台,对于产品不能是一味的溢美之词,必须从不同的视角全面性的分析产品。
一条一直致力于与品牌合作方共同成长,之前合作过的品牌这几年发展都特别好。通过我们拍摄视频,已经让很多粉丝知道这些优质作品的存在。就像在杭州的打铁匠人,之前几乎无人知晓,而现在视频播出后,预定一件铁器都要等上4年时间。所以说一条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我们更看重的是产品本身和它背后故事感,而不是纯粹的帮品牌打广告。当你有自己的原则和审美坚持时,用户也会为好的内容所打动了。
#04
线下店新零售——智能化的运营之道
我们是18年开始尝试做线下店,18年在上海开的三家店是1.0版本,2.0版本是等到第4家店运营的时候,中间隔了8个月时间。就是在1.0版本上不断的去做细节优化和迭代更新。19年我们在全国7个城市开了17家店,光上海就有7家。集合店的面积都蛮大的,大概是600~800平方米。这种大体量的运营模式在中国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买手店都是规模较小,而且它的上行速度也比较慢,可能是一个季度或者半年做一次更新。但我们是完全相反的,产品的迭代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运营的规模之大也是非常罕见的。
集合店除了销售小众的品牌产品,还承载这线下展、线下讲座等功能区。美食台的公众号,它做了很多大量地方美食、小吃中国的相关报道,也沉淀了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这些物料就可以放到线下店来做线下展。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感。
至于美学实验室,我们做了有100多场。在尝试做线下讲座之前,我们去日本参观了茑屋书店。茑屋书店一年做了六百场线下的讲座。我们当时就想把之前采访过的嘉宾邀请过来主讲,与用户一起在集合店里面对面交流。其实讲座的形式就是把高雅的东西放在生活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美。
—观众提问环节—
1、疫情对于短视频行业的影响微妙,可以分析一下当前短视频的发展趋势吗?该如何度过这段艰难时刻呢?
疫情对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广告业的影响特别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年前大家过得还蛮开心,本来想等过完年再签约。结果年过完一切都变了。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之前的产品选项相对比较单一,一条片的报价可能是100万到150万。那么受到疫情的影响,品牌可能无法支出高营销预算,这也逼着我们去设计一些新的更合理的产品模式,比如说我们新推出的一档叫花光三姐妹的栏目,在这个栏目里可能会展示十几样产品,每一个品牌都有露出的机会,而且它的价格不是很高,大家合力去做营销推广。这些产品模式都是灵活性的,可自由调动的。
2、线下集合店现在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呢?
从线上到线下的运营模式,都是运用技术手段去打通的。大家逛线下店时就会发现更多信息都是与线上同步的。产品价格是以电子价格呈现,当线上搞活动价格发生变化时,线下也有同步价格,这就极大的节省人工更换价格的时间成本。收银台也是全国联动的,所有用户在线上线下购买记录都能同步查询。当你看中某个产品却不想带回去,还能选择免费送货上门。这些或许对用户来说观感不是特别明显,但背后必须有巨大技术数据做支撑才能完成。
3、途锐的广告片很有意思,能说说这条视频制作的契机是什么吗?是如何制作的呢?
途锐找到我们的时候,电影《攀登者》刚刚上映,他们想借助电影的契机拍摄一条相关话题的视频。我们找到了电影人物的原型和其他受他影响的人一起完成途锐这条片。
《途锐——再攀巅峰》▲
在拍摄之前,我们先是分析了他的用户画像。我们经常看到汽车类的品牌会给车主分析用户画像,但分析到最后会发现就是普通素人的形象。每一个品牌的营销案例都要求你在产品不同的特质,找到细分特质的辨识度并无限的放大。而途锐身上就是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要把这个亮点做得透彻,不断的灌输每一个人都能成功的情怀,让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印象点。
4、一条目前“一条视频”和“美食台”两个微信公众号,两个平台之间有什么侧重点吗?
“美食台”的微信号,面向的是对美食有爱好的人群,属于垂直型比较高的平台。像美食大类,餐厨类、食材类视频的转化率是蛮高的。一条更像是我们的主战场,它是综合类的视频,里面有建筑、艺术、美食、电影等多个门类。它的整个人群基数更庞大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更全面的用户池。
点击图片浏览一条作品集↓
本期分享到此结束
浏览更多精彩视频
扫描下载“灵感”立即体验↓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